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1-29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大 中 小】 |
近日,宁波市中医院办公室接到了一通特殊的感谢电话: “你好,我是患者家属,我想感谢你们肿瘤科的董晶医生。”
“谢谢,请问您是哪床家属?”
“……我的妈妈已经去世快1年了,但我还是很想谢谢董医生……”
打电话的人姓王(化名),是一位60多岁的女性,一年前,她85岁的母亲因肺癌离世。临终前,老人再三叮嘱女儿:“一定要好好感谢董医生。”老人离开后,王女士为董晶送了一面锦旗表达感谢。如今“年关”将至,在万家团圆之际,王女士触景生情,便再次拨通了宁波市中医院的电话。“我的妈妈14年抗癌路,有10年是董医生陪伴度过的。” 王女士动情地说道:“他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遇到这样的好医生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气。”
10余年抗癌之路,他(她)们彼此陪伴
王女士的妈妈在71岁那年被确诊为肺癌,先后辗转多地求诊,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宁波市中医院肿瘤科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及医护人员关怀备至的服务让老人惶恐不安的心终于定了下来。
老人第一次在董晶处求诊时,他还只是一个年轻的主治医生。但他总是笑脸相迎,很有耐心,所以老人“只认他”。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他都会把病情的进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更适合的治疗方法等跟老人介绍清楚。在董晶看来,让患者充分地知晓病情,并且参与到治疗的决策上,也能够更好地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
有时患者的病情又有进展,进一步决策陷入两难之时,他也会向自己的导师请教。“患者十几年的抗癌之路,其实也是我个人的成长之路。”董晶说:“她愿意相信我,我也不想辜负这份可贵的信任。”不仅如此,他还是医院放射科的“常客”,因为他常常为了判断肿瘤的性质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去和放射科专家一起分析、对比、讨论……不仅对这位老人,对所有的患者他都是如此。
情同“家人”,但依旧守住“医者底线”
老人2008年确诊为肺癌,先后经历了手术,多次放化疗,脑转移……“从来都没想过妈妈的病能治好,只希望她活着的每一天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快乐。”王女士说:“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董医生成了妈妈的精神寄托。”十余年来,无论病情如何恶化,董医生都能以耐心、客观的的分析劝导让老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记得有一次老人咳嗽发烧前往某医院就诊,医生看到她的肺部情况后陷入了为难,担心常规的治疗方案老人无法承受。情急之下,王女士联系了董晶医生。董晶便提出与接诊医生通电话,他详细介绍了老人的肺部肿瘤以及整体状况,并与接诊医生讨论了更加适合老人的方案,老人得以顺利得到治疗。王女士说:“这些年无论我们在哪里治疗,董医生都会关心我们,因为他最了解我们的情况,妈妈当他亲人一样。”
2014年12月,老人在住院期间得知董医生要结婚的消息后,给他包了2000块红包请他一定收下。董医生一再拒绝,老人只好偷偷给他手机号码对应的支付宝账户上,董晶发现后,默默地去住院收费处把钱充到了老人的账户上。“我们去结账的时候才发现多出来2000块,心想肯定是董医生退回来的,妈妈的红包虽然没有送出去,但是心里面更加认可这个人了。”
老人虽然不在了,但这份“医患情”永远都在
在肿瘤科,用“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来形容医患关系显得尤为贴切。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以追求更长的生命周期及更高的生存质量为目的,相互陪伴,共同努力。“既不盲目鼓励他(她),也不轻易放弃他(她),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他(她)最大的支持,争取最佳的疗效,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是董晶对肿瘤科医生这份职业的理解。
“带癌”生存14年,每一步都需要医生与患者的齐心协力。当疾病来临时,医生倾尽全力救治,既有专业的治疗手段,又有温情的人文关怀。患者和家属既全力配合,又懂得感恩医者的付出,即使生命逝去,也依然用心守护这一段“医患情”。这样的医患关系,令人羡慕的同时,也更加真挚、更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