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宁波晚报健康号:这家医院迁新址后第一天单日诊量创医院历史新高,原因竟然是...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27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从50张病床艰难起步,到如今拥有600张病床的三甲中医医院,宁波市中医院能有今天的规模,少不了一代代宁波中医人的努力。春华秋实四十载,发展是硬道理。洪善贻、王晖、沈晓敏,三位都是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名医,也是先后三任宁波市中医院的院长。他们见证了市中医院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精彩蜕变。

坚持中医特色打造专科 新建九层住院楼使得硬件大为改善

名老中医洪善贻,从1984年开始接替钟一棠老先生担任院长,一直干了11年。“医院之所以能有今天,和坚持中医特色密不可分。”洪善贻回忆,1977年,宁波市中医院成立后,位于西北街上,医院对面就是宁波历史最悠久的西医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和百年老院比邻而居,中医院凭借独特的中医特色站稳了脚跟。医院所有科室都是中医科,每个科的中医中药治疗都占相当比例。

“当时,医院有钟一棠、张沛虬、宋世焱、刘中柱等中医名家坐镇,刚开业人气就很旺。”洪善贻说,医院成立头十年,我们始终坚持中医药特色。在钟一棠老院长等老一辈中医人的努力下,通过自身发展和人才引进,特色专科的建设开始起步。通过引入治疗哮喘的名医,医院呼吸科发展起来;通过引进B超医生、妇科手术医生,把中医妇科为孕妇保胎的强项发扬光大,从门诊到建立了独立病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打造的肿瘤科,如今也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宁波市中医院欣欣向荣,但不少来参观的领导和同行,看着医院的环境都直摇头。“医院场地小,病房和办公用房挤到一起。”洪善贻说,1990年,医院拿下隔壁海曙苗圃的场地,开始建设新病房。1993年,九层楼的新住院大楼拔地而起,医院的病床一下从之前的200张增加到350张,药房、诊室等都得以扩容,医院的硬件条件大为改善。

通过三级乙等医院评审 成为省中医学院教学医院

宁波城里一支桃,生根落脚小弄堂。叶茂花香西河街,丽园北路结仙桃。名老中医王晖,1987年到1995年任宁波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1995年到2001年任宁波市中医院院长,同时兼任宁波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他用自创的一首小诗总结了宁波市中医院四十多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钟一棠、洪善贻院长任职期间,市中医院最艰苦,解决的是“站起来”的问题。那么王晖任院长期间,医院解决的“富起来”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医院新建了住院楼,但因为医院整体占地面积还是太小,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还没解决。为了医院未来的发展,王晖院长希望另起炉灶高标准建设新医院,在省、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医院还成功化解了被吞并的危机。

虽然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医院还是稳步发展。1995年,宁波市中医院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的评审。1996年8月,宁波市中医院成为浙江中医学院的教学医院。1999年,为方便江东地区病人就医,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市中医院江东门诊部开诊。

迁新址后第一天就实现开门红 一举评上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市中医院前院长沈晓敏,在任时间从2001年到2013年。7月18日,记者约沈晓敏讲述医院历史,发现当天正是医院搬迁到新址整整十周年的日子。

“当时医院在西北街的地方太小了,内科、妇科病房住不进,停车位置也没有,医院要发展、要再上等级,搬迁迫在眉睫。”沈晓敏回忆,迁建的选址一波三折,刚开始医院希望就近选地,但都找不到,好不容易才找到现在丽园北路上的新址。经过三年建设,医院开始搬迁。

“为了顺利搬迁,当时市里出面协调,调用市急救中心十辆救护车和公交公司的两辆大客车来支持搬迁,交警方面也协调出最优路线。”沈晓敏回忆,为避免早高峰,早上四五点就开始搬。

十年前的丽园北路一带还比较荒僻,周围都是农田荒地,搬迁之前医院最担心的就是到了新地方没人来看病。没想到,搬迁到新院后,开诊第一天门诊量就达到了1700余人,和老医院差不多。搬迁后第三天,单日诊量达到了2020人,创医院历史新高。

搬迁到新址后,医院的硬件再上一个台阶,拥有了病床600张。2011年5月,宁波市中医院顺利通过了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成为我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