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4-19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大 中 小】 |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让胃黏膜从浅表性胃炎变成萎缩性胃炎,更严重的出现肠化、异型增生。除此之外,反复的慢性浅表性胃炎、饮食及生活习惯(如吃的太咸、发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蔬菜水果吃的少以及吸烟、饮酒等)、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也被发现与其有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进食后可加重或减轻上述症状。此外还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健忘、焦虑、抑郁等全身或精神症状。上述症状可由饮食不当、情绪激动或抑郁、劳累和气候变化而诱发。临床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胃镜所见和组织病理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如果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又有幽门螺杆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延缓或逆转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有些患者,特别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漠视而不进行积极的治疗,不但会贻误病情,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次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宜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脾胃病疑难病种,经过多年的研究,从虚、毒、瘀论治,治病求本。根据2017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我们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并结合胃镜下临床表现,通过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主要运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清肝泻热,和胃止痛;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清热化湿,和中醒脾:养阴和胃,理气止痛: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等法;同时配合中医穴位敷贴、针灸等多种外用治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并指导患者注意生活调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另外,我科采用郁金、三七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再次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要注意饮食调养。慢性胃病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要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和证型特点提出饮食宜忌(如避免高盐饮食、高脂饮食、避免烟酒等),并采用相宜的食疗方法进行调养,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食养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要注意调摄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诱发或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无知或漠视会贻误病情。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精神调摄,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消除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的癌前疾病,有一定的癌变率,因此治疗结束后应进行长期随访。定期随访可以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不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1-2 年行胃镜和病理随访1次,有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每年随访1次,伴中度异型增生者建议6 个月左右随访1次,有重度异型增生者需密切随访观察,做好胃镜活检复查工作,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或胃镜下局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