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汗证的治疗和养护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4-19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出汗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人体通过出汗可以调节体温并影响水盐代谢。具体过程如下:体表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由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发汗中枢——中枢发出冲动——经交感神经——到汗腺。由此可见,出汗不仅与外界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系,而且与下丘脑发汗中枢、脊髓、交感神经兴奋性及汗腺发育等因素有关。

小儿多汗(hyperhidrosis)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其中,生理性汗出是指在小儿发育情况良好、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出现的非疾病引起的出汗现象。而病理性多汗,是指小儿由于患有已知或潜在的疾病而引起的出汗。大部分情况下多汗都属于生理性的,只有少数情况是病理性的。

小儿多汗有其自身的生理基础,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神经发育不成熟,且小儿多活泼好动,所以出汗比成人多。另外,外界因素也是临床常见的多汗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类:1.小儿活泼好动,产热多,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温度,便以出汗的方法来排热。2.睡前吃高热量食物。在入睡前吃了高热量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睡着后产热增加,机体便开始散热,主要途径就是出汗。3.保暖过度。小儿新陈代谢快,穿盖过多,受到过热的刺激,身体便只能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4.环境原因。在室温较高或者比较闷、空气流动不好的情况下,更易出汗。要注意的是,新生儿由于汗腺发育尚未成熟,故出汗极少,如果衣被过厚,或环境温度过高,可导致新生儿高热,又称“捂热综合征”。

病理性汗出可由很多疾病导致,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1.营养缺乏或代谢性疾病:如活动性佝偻病、严重营养不良等;2.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结核病、感染性休克等;3.风湿免疫疾病:如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疾病:如低血糖症、糖尿病、甲亢等;5.药物和中毒:如解热镇痛药、麻黄碱、无机磷和有机磷中毒等;6.其他疾病:如心力衰竭、嗜铬细胞瘤、神经细胞瘤等。若长期大汗淋漓,或经过调节生活习惯未见缓解,或伴见其他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就诊,以查明出汗的原因。

小儿多汗多为生理性,注意去除外因。而对于病理性多汗,最重要的是明确病因,然后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中医学的汗证主要是指生理性汗出,在临床中实属常见,此证虽系小恙,但现代医学尚无特殊疗法,而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每可收到满意疗效。目前我院儿科在治疗小儿汗证方面形成了标本兼顾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对患儿家长的宣教指导。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立法处方,个性化治疗患儿汗证,在止汗的同时调理小儿体质,提高免疫力,使得肺卫固密,阴津调和。

附:

日常养护的注意事项:

1、穿纯棉质的内衣:纯棉质地的衣服透气、吸汗。

2、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定时通风换气。

3、衣服及被子不可太厚,小儿衣着和被子的厚薄应与大人相当,尤其是冬天不宜穿得过厚,盖得太多。被褥或睡袋经常晾晒更换,保持干燥。

4、小儿皮肤十分娇嫩,过多的汗液积聚在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要勤擦、勤洗、勤换,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溃烂并引发皮肤感染。

5、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进食大量高热量食物。

6、大量出汗之后及时擦干或换衣,避免吹风受凉感冒。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