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孔丽君 发布日期:2017-04-20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大 中 小】 |
春季乍暖还寒,天气变化无常,风邪容易侵入人体,从而导致感冒、进而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2至4月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那是因为春季人的情绪波动大,容易生气、发怒,使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引发心火亢盛而致高血压病人血压升高或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发生。
而且,因春季气候冷热不定,特别是突然降温的情况多,人体受到刺激后,交感神经会出现兴奋,全身毛细血管也会跟着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加速脑栓的形成,很容易引起中风。
既然春季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复发,因此要注重春季养生。“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说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春季天气回暖,人体阳气升发,气血趋向体表,是养阳的较好时节。历代养生学家将春季的养生原则总结为“三月养生重在阳”。心血管病人可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春季养生:
1、调节情志,重养肝
肝主升发阳气,喜条达疏泄,恶抑郁。要想肝气顺应自然,首要一条必须重视精神调养,注意心理卫生,即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如果思虑过度,忧愁不解,生气恼怒,就会使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的患者加重病情或复发。所以,春季应保持心情舒畅,顺应肝的调达之性,才能达到祛病强身的保健目的。
2、乍暖还寒,慎减装
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早春时节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所以人们应顺应气候特点,注意防寒保暖。 民间流传的“春捂秋冻”俗语是有科学依据的。如果过早地减衣,寒气乘虚而入,易患流行性感冒,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3、运动锻炼,升阳气
春天阳气升发,树林、河水边的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对人体很有利。人们应舒展筋骨,畅通气血,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春天里,人们常会出现“春困”,表现为精神不振、困乏嗜睡,可以通过运动来予以消除,绝不能贪睡,因为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睡会造成新陈代谢迟缓,气血循环不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遂致体质虚弱,病患滋生。
4、饮食调养,健肝脾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为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甜的)食物,但对有糖尿病病史或糖尿病医患人员,则应慎食甘甜。以滋养肝脾,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
饮食上,还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选吃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生姜、葱。这类蔬菜均性温味辛,既可疏散风寒,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滋生的病菌。
另外,可常饮花茶疏肝、平肝。如菊花茶、玫瑰花茶、代代花茶等。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春季的养生保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