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宁波市中医院 发布日期:2014-09-10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大 中 小】 |
王某某,女,42岁,文员。
初诊:2012年5月30日。
主诉:月经量少,伴有异味3月。
病史:初潮14岁5±/30日,量中,色暗,有小血块,偶有痛经。24岁结婚,2-0-3-2。
刻下:近3月来,行经期经量偏少,色暗,伴有异味,偶有血块,5天即净,周期正常。经来神疲乏力,烦躁易怒,自觉口臭。面部灰滞,色素沉着,体形偏胖。就诊时,本次月经适来2天。胃纳可,夜寐浅短易醒梦扰,小便调,大便不畅。
查体: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弦细。
辅检: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诊断:月经病(月经过少)
辨证:肝肾阴虚,湿热阻络
治则:滋肝养肾,清利湿热,考虑月经方潮,因势利导,推陈出新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味(丹皮15克,当归15克,赤芍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生白术12克,生甘草5克,丹参30克,焦栀子15克,蒲公英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桃仁15克,枳壳15克。水煎服7剂)。
二诊:2012年6月6日。
服用上方2剂后,经量略见增加,经期烦躁易怒减,2012年6月4日月经干净,未见血块,异味感依然,大便稍通,口臭减,神渐振,夜寐未见改善,胃纳可,小便调。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弦细。考虑月经方净,阴尽阳初,血海不充,应以“养调”为主。治宜补益气血,调理冲任。方用八珍汤加减,药用:太子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甘草5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炒白芍15克,炒麦芽30克,炒山楂20克,六神曲12克,厚朴15克。水煎服7剂。
三诊:2012年6月13日。
服用7剂后,精神渐爽,夜寐渐深,大便畅通,口气清爽,面色转润,色素渐淡,胃纳可,小便调。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考虑时值排卵期,阴生阳长,宜以“疏调”为法。治以疏通血气,促进排卵。方用二子二仙汤合大补元煎加减。药用:仙茅15克,仙灵脾20克,枸杞20克,党参15克,山药30克,生地30克,炒当归15克,黄芪20克,山茱萸15克,元胡30克,生甘草5克。
四诊:2012年6月20日。
药后,诸症悉减,神振寐安。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时值黄体期,阴盛阳旺,以“平调”为法。治以平衡阴阳,和调气血。方用归芍六味合二至丸加减。药用:当归15克,炒白芍20克,生地黄30克,山茱萸15克,山药30克,丹皮12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15克,酸枣仁20克,淮小麦30克。水煎服7剂。
五诊:2012年6月27日。
适逢月经方潮,月经量中,色红,异味消失,未见血块,自觉神振心宁,口中清爽。面色转润,色素变淡。四调之后,盖冲任渐趋流利,以逍遥散养血健脾,轻清疏解,理气达郁,以善其后。随访2月,诸症均未见反复。
按语:《本草纲目·妇人月水》有云:“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月有盈亏,海有朝夕,天人合一。近年来杏林之中不少良医对月经周期有深入研究,论证了时间医学对月经周期的重要性。夏桂成、章恪、赵宏利等以阴阳太极图为轴,分别论述了月经各期与时间、阴阳的关系。王师则在此基础上,根据人体阴阳涨落更替之势,进一步完善肾-天葵-冲任-胞宫轴,提出“四调法”,即“势调”、“养调”、“疏调”、“平调”。
本例患者年近更年,孕5流3,血海空虚,阴血不足,胞络受损,久病必瘀,则经量偏少,色暗,偶有血块;体形肥胖,胖人多痰湿,痰湿内停,遏阻中焦,郁久化热,则有口臭;下走胞宫,痰瘀互搏,则经血有异味;再则体阴亏耗,无以濡养肝体,疏泄失常,肝郁气滞,则经期烦躁易怒,面部灰滞,色素沉着,大便不畅,脉象弦细。综其症状,肝脾肾皆虚,阴阳气血皆失调,病机复杂。考虑初诊时月经方潮,故而先生以“势调”为法,因势利导、疏肝解郁、祛瘀生新、清热利湿、泄浊清滞,以期血海满盈之时。二诊以“养调”为法,补气养血,健脾和胃,以充血海。三诊以“疏调”为法,疏通气血,促进排卵。四诊以“平调”为法,平衡阴阳,和调气血。五诊因冲调任通,诸症已罢,故去清热凉血之品,养血健脾,轻清疏解,理气达郁,以固其效。
月经病虽然是妇科病疾中常见病、多发病,然而其诱因多样,应熟悉掌握月经四期规律,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才能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