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先肝后脾,治随机转治疗胃脘痛

信息来源:宁波市中医院  发布日期:2014-09-10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钱某某,男,59岁,农民。
初诊:2012年5月23日。
主诉:反复胃痛20余年,加重1月。
病史:素有长期饮酒史。
刻下:胃痛,嗳气,每于酒后加剧,两胁胀满,放射肩背,气短,乏力,口干而苦,大便细而不畅,夜寐不香。性格外向,急躁易怒。
查体:面色晦滞,舌质暗淡,舌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体质分类判断提示:偏颇体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
辅检:胃镜:返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CT:上腹部CT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左肾上腺小腺瘤可能;FPG6.3mmol/L,淀粉酶137u/L。
诊断:胃脘痛
辨证:肝胃郁热,胃气上逆
治则:疏肝和胃
处方:柴胡12克,炒白芍30克,川芎12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香附12克,郁金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子15克,黄连7克,旋复花20克(包煎),太子参15克,7剂。

二诊:2012年6月6日。
      服方7剂,停药一周,胃脘及两胁作痛稍减,嗳气依然,胃纳欠香。舌质淡红,舌苔灰黄腻,脉弦细滑。处方:柴胡12克,生白芍30克,川芎12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香附12克,郁金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子15克,黄连7克,旋复花20克(包煎),太子参30克,莱菔子30克,7剂。

三诊:2012年6月13日。
      近来呃逆,另见颈肩背胸肋游走性胀痛。处方:柴胡10克,陈皮12克,黄连9克,厚朴15克,枳壳12克,生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延胡索30克,丁香10克,柿蒂10克,旋复花10克(包煎),鸡血藤30克,制半夏15克,淡竹茹15克,7剂。

四诊:2012年6月20日。
      呃逆稍减,前额胀,寐不香。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平肝养胃。处方:制半夏15克,竹茹15克,丁香10克,柿蒂12克,旋复花20克(包煎),代赭石20克(先煎),厚朴15克,黄连9克,鸡血藤30克,延胡索30克,徐长卿20克(后入),炒白芍30克,钩藤30克(后入),莱菔子30克,7剂。

五诊:2012年6月27日。
      呃逆显减,颈肩胀痛已消,脘痞隐痛未罢。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处方:制半夏15克,竹茹15克,丁香12克,柿蒂12克,旋复花20克(包煎),代赭石20克(先煎),厚朴15克,黄连9克,炒白芍45克,钩藤30克(后入),莱菔子30克,炒麦芽30克,炒山楂20克,六曲12克,7剂。

六诊:2012年8月15日。
      上方出入连进40余天,胃痛、呃逆均瘥,多食脘痞,另见神疲。舌质淡胖,舌苔黄腻,脉细。处方:太子参30克,生白术20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陈皮12克,六曲12克,炒麦芽30克,炒山楂30克,苍术12克,厚朴15克,淮山药30克,白扁豆30克,生晒参6克,7剂。

      按语:本案治疗,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初、二、三诊为第一阶段,四、五诊为第二阶段,六诊又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患者以胃痛为主症,嗳气、胁胀、口苦、脾气暴躁为兼症,并以此推断其病机为肝胃郁热,胃气上逆,故而初、二诊均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郁金、黄连、旋复花以疏肝理气,清热和胃,另外太子参又为气短、乏力专用,所谓肝郁日久克犯脾胃是也,二诊时因患者又见胃纳欠佳,再以莱菔子消食导滞。三诊时患者虽见呃逆、诸痛症状,其主要病机未见改变,仍以疏肝和胃为主法,仅增入降逆之品以改善局部症状。第二阶段患者胃痛、呃逆未罢,另见前额胀满、夜寐不香诸症,证属肝气不舒,郁而上逆,病机已变,故改以平肝养胃为法,选用半夏与竹茹、丁香与柿蒂、旋复花与代赭石、白芍与钩藤等四个药对为主方,并以延胡索、徐长卿养血活络,焦三仙消食和胃对症治之。第三阶段患者肝疾已除,脾失健运未复,再以异功散合平胃散出入善后。纵观本案,先治肝,再治脾,治随机转,是为王师临床辨证思想的具体体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