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从五藏气机调和治疗身心疾病

信息来源:宁波市中医院  发布日期:2014-08-28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王师对心身疾病的辨证施治,从基本病机上找共性,从阶段病机上显个性,从潜伏病机上挖特性。实践证明,这种辨证思路有助于认识心身疾病“病”与“证”关系的复杂性,强调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有效性,深层次诠释了“异病同治”的临床意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对外界的慢性应激过程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心身疾病的病理过程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而实现的,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神经肽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发挥作用,神经递质和激素又可影响以淋巴细胞为核心的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频繁的双向信息交往,使机体成为一个环环紧扣、息息相关的内生态系统。当人体内的正常生态环境,受外界应激源的慢性刺激而被打乱,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多系统功能失调,统称“心身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尿道综合征、多汗证、失眠证等。现代医学的这种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正是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体现。《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心身疾病的共同病因是情志因素,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可知,七情致病主要导致气机紊乱,而使志意不通、血气不和,百病乃生。所以,气机失调证存在于心身疾病的全过程,概括了心身疾病病机的共性,是该类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挖掘心身疾病的病机,如果从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邪正盛衰、气血津液失常)的角度提出,竟能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理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不谋而合,不能不赞叹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所谓:“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王老认为:人体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等各要素达到平稳状态,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才能协调到“健康”的标准。《灵枢》所言“四和”——血和、卫气和、意志和、寒温和,诚治疗心身疾病之总纲,乃临床立法处方之原则。三和汤中桂枝汤敛阴达阳和营卫、小柴胡汤泄木除烦和意志、玉屏风汤益气固表和寒温,三方协同各司其职,全面调理肺脾肾气机。   
      心身疾病病机阶段理论可以追溯到《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有类似的三阶段论,初起——“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虽“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然“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针法上“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治法可理解为:疏理气机、调养情志;病进——“阴与阳并,血气以并”,治法上“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即:调和营卫,化气和阴阳;入里——“病形以成,阴阳相倾”,针则“泄实”、“补虚”,器质性病变已成,宜扶正祛邪,调理脏腑。此篇虽论针法,但为后世研究意志异常的阶段性病理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故三和汤治疗心身疾病以改变脏器功能性紊乱为主,旨在通过整体调和,在体内重建神经内分泌一免疫系统反馈机制的良性循环,因此,多用于血气未并或血气虽并阴阳未倾的第一、二阶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