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心内科 胡宁 发布日期:2009-03-13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大 中 小】 |
家住北仑的张先生今年65岁,患心包大量积液,多方就医无果后,到我院心内科经中医治疗,心包积液量较前明显减少。
3年前张先生在一次感冒后出现心前区憋闷不适,持续不缓解,伴气促、出汗,当地医院心超提示:心包大量积液(最厚25mm),转至宁波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心包穿刺抽出性质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的积液480ml,诊断为“非特异性心包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但胸闷憋气、心前区隐痛仍持续存在。4个月后患者赴上海求诊,入院时心超提示:心包腔内少至中等量积液(左室后壁11 mm,右室前壁12mm),经多种检查最后确诊为“病毒性心包炎”。回甬后多次在当地医院治疗,胸闷等症状仍未缓解,多次复查心包积液量未见减少。去年11月患者经人介绍找到我院心内科的孔丽君主任中医师要求用中医中药治疗。患者入院时形体消瘦,自述从得病以来体重已下降10多斤,面色苍白,胸闷,心前区隐痛,出汗,食少便溏,舌淡暗苔白腻,脉细弦滑;孔丽君主任中医师根据症状、体征及舌脉辨证为脾虚湿阻、心脉不畅,以健脾补肾、化湿通脉为治则,方用六君子汤加黄芪、补骨脂、菟丝子、苍术、土藿香、炒谷麦芽,同时用参麦针、银杏达莫针静滴以益气活血通脉,前后用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患者面色红润,体重增加,胸闷胸痛等症状均消失。出院时心超复查显示:心包积液较入院前明显减少(左室后壁5.9mm,右室前壁6.4mm),张先生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高兴地说,还是中医中药治好了我的病。
孔丽君主任中医师认为,病毒性心包炎多为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埃可病毒感染所致,发病前数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常常引起心包积液等。部分患者心包渗液长期存在,形成慢性渗出性心包炎,治疗困难。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对本病从整体、辩证入手,有着较好的效果。本例病人为老年患者,病史已有3年余,症状、体征和舌脉均表现出一派虚象,为邪去正虚之证,不用清热解毒药攻邪,而用健脾补肾药扶正,辅以化湿通脉之中药治疗,故能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