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保健
产后调护之“坐月子”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08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从中医角度讲,老祖宗留下来的“坐月子”是有道理的。中医历代医家重视妇人产后调护和产后病的防治。“坐月”一词首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该书有“坐月门”一篇专论。中医认为妇人产后“多虚多瘀”,产后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血亏损、百脉空虚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产妇分娩用力、产时出血、出汗及恶露排出均耗伤母体的气血津液,妇人产后气血暴虚,脉为血之府,气血大量耗伤,易致百脉空虚。妇人产后出现气血俱虚,百脉空虚的状态,也是大多产后疾病的根源所在,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腠理疏松、易感外邪

     产时汗出,筋骨腠理全开,产后气血亏损,百脉空虚,营卫失和,脏腑功能虚弱,所谓“产后百节空虚”,生活稍有不慎或调摄失当,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而变生产后遍身疼痛、四肢怕冷、关节疼痛等病症。

三、脏腑虚弱、脾胃尤甚

    “凡经胎诸症,皆起于气血衰、脾胃虚,而产后之气血至脾胃虚衰尤甚。”妇人产后亡血伤津,气血亏耗,脾胃虚弱,化生无力,无以濡养脏腑,因而出现五脏虚羸之状。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产后脾胃甚弱,故当先调补脾胃,以濡养脏腑。

四、恶露下行、瘀血阻滞

“大抵新产之后,先问恶露如何?”产后恶露未排尽,又因分娩创伤,脉络受损,血溢脉外,离经成瘀;或胞衣、胎盘残留,可致瘀血凝滞,便可出现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等病症。

中医思想讲究“治未病”,同时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天有四季冷暖,地有南北湿燥,生活环境不同,“坐月子”的方式自然有异,但应掌握产后调养的要点,不应刻板、偏执,流于教条,这样才能达到产后康复和预防保健的效果。

一、饮食调护

首先,要顾护脾胃,养护气血生化之源;其次,注重食物的性味和功能,应利于恶露排出和乳汁通畅。饮食宜温热而易于消化,兼顾营养,多喝汤水,可少食多餐,避免生冷寒凉、辛辣和肥腻煎炒之品。因生冷寒凉之品易伤脾胃,寒则血凝,不利恶露排出;辛辣发散之品,耗气伤津,易助内热;肥腻煎炒之品,不易消化,妨碍脾胃气血生化,阻滞气血和泌乳。

二、起居调护

首先,要慎起居。宜保证睡眠,充分休息,可适当下床活动,但不宜劳作过早、过重,过劳则伤气,易致虚劳及气陷阴挺。

其次,要避寒暑风湿外邪。产后气血亏虚,正气不固,腠理疏松,风寒湿邪尤易侵入经络关节,产后尽量减少外出,春夏应宜避风邪和暑邪,秋冬宜避寒邪和湿邪,居室内应清洁明亮,温凉适度,衣被厚薄适中,宜常用温水擦洗,勤换衣裤,不可当风坐卧,更忌汗出当风。

三、情志调护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过激易内伤五脏,加之产后气血暴虚,血虚肝旺,心神失养,易出现产后抑郁。产后宜保持心情放松舒畅,不宜悲恐抑郁太过,以防情志内伤,调护当理气开郁,调畅情志,以移情易性为主。

四、房事调护

产后百日内禁行房事,因产后身体虚弱,过早房事更伤精血,易为房事所伤;同时产褥期恶露未净,宜保持私处清洁卫生,忌盆浴,以防病邪易乘虚入侵。

五、药物调护

若产妇平素体质强健,产后无不适,当以食为养;若产妇体弱,孕期失养,产后出现疾病,当以药治之,以食为辅。中医在产后病的调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生化汤的应用最为众人所熟知,甚至有些地区民间习惯作为产后必服之剂,实际上此方是以产后血虚瘀滞偏寒者更为适宜。

若产褥期生活不慎或调护失当,就有可能形成“产后病”。临床上多见诸如产后发热、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身痛、产后汗出、产后缺乳、产后抑郁等等产后病症。若确有病症,建议及时诊治,以期早日康复,切莫讳疾忌医,贻误病情。

宁波市中医院妇科致力发扬祖国医学传统文化,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且特设有“产后病”专病门诊,愿为广大女性解除疾苦,呵护女性健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