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从《学医七年》谈中医学习之路

信息来源:朱斐  发布日期:2017-04-27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文字
  编者按:此文作者为朱斐副主任中医师,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6年悦读中医评选活动中荣获鼓励奖。
  近日偶读《学医七年》一书,略有感触。该书虽为一名89年出生的研究生所写,但有其独到的心得,反映了作者学医七年中的经历与感悟,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让我这样西医出身的“老中医”有所收获。作者是喜读中医之经典,并且研读写心得,勤学慎思,这对于当下中医院校的学生及忙于临床的中医师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治病甘苦“篇中详细记录了治病经过及误治的反思,这是医学生成长必须要走过的历程。读经典必须结合临床才会有实质性提高。众多历代名医方剂至今仍能即用即效,也跟经验积累有关,临床治病效果跟辩证准确和处方药物剂量大有关系。当然任何医生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一名优秀中医是要付出大量心血的,也是中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求学之路固然崎岖,但苦中有乐。 已故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李甫聪,13岁即到中药店作学徒,老板给他的规矩是——身稳、手稳、嘴稳、耳灵、腿勤。干了一段时间后,他再三恳求老板准许他夜读医书,老板答应了,但条件是必须守夜店。有一年除夕,老板早早关了店门,他抱着一本《药性赋》,一口气读了个通宵。无师指点,就借助字典,读一遍加圈点,读二遍加批语,读三遍作笔记,然后再默诵,并用自问自找答案的方式做作业。如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医铺平了道路。原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金寿山教授,早年随父学医,从小就按照父亲的要求,背熟了《黄帝内经》。由于背不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他不知受了多少责难。17岁父亲去世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他只得到私塾去当“小先生”。白天时间不够用,就在晚上读医籍至深夜。无师传授,就设法“偷学”,经常在中药铺柜台上反复揣摩别人的处方。为了学得名医的绝招,甚至每天花好几小时混在病人陪客中去偷学,被人识破赶了出来。无师指点,就边读书边琢磨边归纳,年深日久,竟把手头的两部医籍翻得破烂不堪。就凭这勤恒的毅力,把他引向了成功之路。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名医王渭川教授自幼跟随清末举人的祖父读经,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后从师学医,经常到“善化堂”去看书、借书、抄书,并以此为无上乐趣。
  怎样治学才能更有成效呢?这个问题很重要。治学之道,虽无捷径可走,却有方法可循;虽离不开勤、毅二字,却须勤而得法,勤中有巧;概而言之,就是三勤——勤读、勤思、勤问。
勤读,就是反复阅读,把书读熟。每读一遍必有一遍的收获,重复的次数越多,理解也越深刻。即使深奥难懂的书,通过反复阅读,也会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正如《朱子读书法》所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部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对于必须精读的书,特别是其中关键部分,如能读到熟可成诵,在运用时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岳美中教授曾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背书,还要早下手,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医哮喘名家姜春华说: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的医籍,至暮年仍能成诵,可谓终生受益。1978年荣获全面首批中医教授职称的成都中医学院内科名医彭履祥曾深有体会地说:“早年读熟的内容。不仅可以长期不忘,而且随着反复运用,认识更能不断加深。”
  相反,读书马马虎虎,记不住也就用不上。正如《医宗金鉴,凡例》所云: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症不合,难以奏效。”
  读书需要勤思,只知死记硬背,那是难以把道理弄明白的,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懒于动脑,必然智力贫乏。因此,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不仅要勤读,而且要勤思。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就十分强调熟读精思相结合,他在《读书之要》中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子读书法》指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其中以心到最为重要。三到之中,心到最要,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阅读医籍,同样重在“心到“,只有在熟读中”精思“,才能把书中的内容消化吸收,彻底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将其变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所谓”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理自知“确是经验之谈。
在勤思之中,又贵在勤问。要把一部书读懂,首先要自己问自己,自己提出疑问,自己来答疑,如果一时尚难释疑,可以先做个记号,等到全书读书完之后,回过头来再读、再思、再问、再答,直到疑问解开,真正读懂弄通为止。《朱子读书法》说得很明白:“读书,始读,未知有颖,中则节节是疑。疑难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并强调说:经常深入质疑的人,学识才能进步得更快,所谓语”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是也。阅读中医经籍,如能自问自答,解除疑问,对于明理也是大有裨益。
  当然,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所遇问题,也需要有人指点和点拨才能少走弯路,所以需要寻求明师。秦代名医公乘阳庆,曾得扁鹊真传,技艺高超,但不愿收徒。后来有一个叫淳于意的青年人,态度虔诚,虚心求教,好学深思,彬彬有礼,使年逾古稀的公乘阳庆深受感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破例收他为徒,将扁鹊的《脉书》和《药论》等全部传授给他,培育他成了西汉前期最有名的中医。
  古语云:“好学则裕,自用则小”,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读经典中吸取精华,即是我们当代中医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一种人生治学态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